當前位置:首頁/行業新聞/新聞詳情

藝壇動靜/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田湉 舞俑複生 美術館的組舞新體驗

發布時間:2021-08-06

image.png

                                          圖:唐朝周昉的《簪花仕女圖》。


  “如果沒有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就沒有我的藝術創作。”在浙江歌舞劇院的排練室裏,田湉盤腿席地而坐,向記者回憶了她憑借一支自編自演的獨舞《YONG》拿到2016年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的故事。“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正是靠著最初的10萬元啟動資金,田湉逐漸將獨舞改編成一系列的漢唐舞蹈劇場,使觀眾們在劇場裏與古畫相遇,看到了古代舞俑的複生。

  作為北京舞蹈學院的第一批漢唐舞學生,田湉感慨說“我是沖著孫穎老師報的漢唐舞,他創作的《踏歌》我至少看了上百遍,覺得太美了,所以當孫老師在北舞招生時,我立馬就報了名。”然而,當時田湉年紀尚小,雖然孫穎教得十分細致,但她卻不能理解舞蹈背後的含義,只能學習那些動作,卻跳不出中國厚重曆史文化的那種韻味。

  “我在畢業以後,往這條路越走越深,才逐漸領略到漢唐舞的獨特之處,那是一種結合了中國曆史、中國文化和中國美學的舞蹈。”2016年7月,美國懷俄明州立大學的Snowy Summer舞蹈節,主辦方向田湉發出邀請:除了做7天的工作坊教學,還需要跳一個能夠代表自己特點的舞蹈。

  漢代舞俑形象抽象化

  “接到邀請時,我想不好要跳什么,直到有一天我在國家博物館裏看到一批漢代舞俑,它們褥裙接地,筒袖垂肩,面微笑,古樸的模樣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最終,在舞蹈節的舞台上,田湉將自己固定在一個小小的枱面上,用身體形態的變化演繹了《俑》的最初版本。“我想像自己就是博物館展台上的舞俑,然後從舞蹈中‘活’了過來。”

  演出頗受好評,國外的舞蹈演員們雖然看不懂她跳的是什么,卻被舞蹈所蘊含的曆史積澱深深打動。“他能感受到你帶著中國文化、帶有中國曆史感的東西向他走來。至於那個東西是什么,來自什么朝代,他可能並不了解,但他能夠感受到中國古代的這種美感。這就是我要傳達的。”

  獲10萬資助續寫《俑》

  回國後,田湉意猶未盡,她總覺得自己想講的故事,並沒有完全能從獨舞中體現出來。“我想創作一台作品,來把《俑》的故事講述得更完整。”2016年9月,國家藝術基金開放了新一年的申請項目,田湉便用《俑》的錄像視頻,申報了“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青創人才的資助金額是10萬元,拿著這份錢我編了一部16分鍾的8人群舞——《俑》。”

  2018年,田湉在《俑》的基礎上創作了《俑Ⅱ》,以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的方式,建立起一個更鮮活的漢代舞俑的意象。“當時我租了兩台投影,模擬沙子落下的痕跡,一個舞者跑過,沙子唰落下,再一個舞者跑過,沙子又唰落下……最後舞者相當於每一步都在把沙子蹚開,舞者與多媒體是完全咬合的,呈現效果非常好。”

  “《俑Ⅲ》您還准備這樣操作么?”面對記者的期待,田湉擺擺手說“太貴了,這次不敢這么奢侈了”。“一台投影儀的租金是一天2萬,我租了兩台用了兩天,投影儀設備成本太高,實在是用不起。”田湉笑著說,藝術家都挺窮的,賺的不夠想像力花的。“這也是為什么國家藝術基金對我們青年藝術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平台的原因。”

  “前段時間我參加中國舞蹈最高獎第12屆‘荷花獎’的比賽,遇見國家藝術基金的劉立明教授,她很欣慰地告訴我,現在依然活躍在舞台上的很多創作者、舞蹈家,都是從這個基金項目裏走出來的。”田湉感慨道,獲得基金的支持,相當於實力獲肯定,這對於青年藝術家而言是一種很大的鼓勵,讓人可以更堅定地走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


logo

香港國際舞蹈藝術協會(Hong Kong International Dance Arts Association)是在香港成立的國際范圍內舞蹈藝術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是全球舞蹈藝術者自願結合組成的藝術團體聯盟,並在全球范圍內吸收及組建卓有成就的專家團隊。作為香港本土舞蹈協會,我們充分結合香港得天獨厚的國際交流優勢,積極傳播中國舞蹈文化,是中國流行舞者與國際流行舞者都認可的最佳交流平台。自協會成立以來,立足傳播中國舞蹈文化,積極吸收國際流行舞蹈元素,加強舞蹈特色文化交流,結合並發展具有中國特色流行舞蹈文化事業。

Email:hkidaa2019@gmail.com

微信公眾號

香港國際舞蹈藝術協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