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行業新聞/新聞詳情

舞以言志/「我的舞蹈和譚盾的音樂勢均力敵」

發布時間:2021-11-19

image.png

                                  圖:潘翎娟(左起)、黎海寧、李涵接受記者採訪。

 

 著名編舞家黎海寧與奧斯卡金像獎得主譚盾及葉錦添攜手,以屈原巨著《九歌》為靈感的同名舞劇《九歌》將於本月底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上演。該劇透過古代神巫祭禮、聲頌及舞蹈等儀式,表現人與自然、生與死、現實與精神之間的融合和抗爭。自1991年首演後,今次已是舞劇第四度在香港公演。巔峰之作,載譽歸來,是否還有突破?極具張力的譚氏音樂,會否沖淡舞蹈本身?面對這些疑問,黎海寧依舊自信滿滿,就如同30多年前譚盾主動找她合作時,她的態度始終如一:「我的舞蹈和譚盾的音樂是勢均力敵的。」

 

 舞劇《九歌》有兩個著名的版本,一是黎海寧的版本,一是林懷民的版本。相比後者充滿浪漫主義風格,黎海寧的《九歌》粗狂、蒼涼,將屈原《九歌》的詩詞打碎,與譚盾着重表現的楚巫感覺的音樂相應和,呈現出一個大眾印象中完全不一樣的《九歌》。「他(林懷民)的景是荷花池,我的景是黃土、泥沙,我們是很不一樣的。」黎海寧至今還記得林懷民對自己說:「你的《九歌》其實更靠近《天問》。」

 

 黎海寧的《九歌》誕生於1991年,改編自譚盾前衛與戲劇張力兼具的同名原創歌劇,是結合了詩、舞、戲、樂的史詩式舞蹈劇場作品。對於自己的作品,她十分自信,並不會擔心觀眾的注意力被音樂牽走,「因為我覺得我的舞蹈和譚盾的音樂是勢均力敵的。」

 

 黎海寧的舞蹈風格自由、不受拘束,在她看來,自己的作品是從《九歌》開始逐漸趨向成熟的,「我才開始喜歡我的作品。」她說,「在此之前我好像困在某種形式裏,之後就似乎不再有框框可以限制我。」

 

 全新舞蹈演員陣容

 《九歌》在公演後大獲成功,30年來多次於世界各地演出。是次闊別香港十數載之後再度回歸,帶來黎海寧編舞,譚盾作曲,葉錦添擔任布景及服裝設計,張國永擔任燈光設計,楊我華擔任音響設計,陳明朗擔任妝及髮型設計的強大陣容。據黎海寧介紹,是次重演依舊保留了《九歌》原有的結構,以全新的舞蹈演員陣容,重現其歷久不衰的視野和浩瀚。

 

 作為一個傳統文學題材的作品,在以當代舞的藝術形式進行表達時,黎海寧希望將其中的中國舞的感覺表達出來,為此她在選擇演員的時候,除了技巧、基本功外,還需要他們有當代舞和中國舞兩方面的訓練。

 

 珠玉在前,加之難度甚高的舞蹈要求,作為今次舞劇的男女主角李涵和潘翎娟,都頗感壓力。「身體和音樂是最難的部分。」潘翎娟說,「因為這部劇和我們平時習慣用的身體語彙很不一樣,張力非常強。每一段的身體變化和角色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力量都是很強大的。」她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能夠理解和完成這個作品。

 

 「把自己交給音樂」

 面對這種情況,黎海寧並沒有解說太多關於《九歌》的內容,而是讓他們從音樂中找感覺,舞動自己的身體。「在創作的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精神和自然的共同體,不僅要控制自己的整個身體、精神意識,更要共榮共生,讓觀眾感受到我們是一個共同的生命體。」潘翎娟續稱,「跟平時我們跳舞所要求的美感、(氣息)在上面的感覺不同,那個力量要從下面來、從地上來,由地面引導你,你又傳送給地面。」

 

 至於音樂,也讓李涵一度感到困擾。「《九歌》的音樂不是我們常聽的(類型),不是一個太具旋律感的音樂,它更着重於儀式感。」那麼,在這種音樂張力已經很強很濃厚的前提下,舞蹈該如何與之共融?對此,黎海寧對他們的建議是先聽熟音樂,再融進去,把自己交給音樂,而非機械地抓音樂的節拍。

 

 「這個舞劇給我們的代入感非常強烈,跳完需要很長時間去沉澱。」李涵說,「跳之前內心需要很長時間去調動情緒,在音樂、舞蹈動作和內核都很強烈的時候,我們要帶着我們的身體把它跳完。」但他也相信,「我們如果能放下以前的習慣,把身體交給這個劇,去好好地感受,對我們而言是一件受益匪淺的事情。」

 部分圖片:香港舞蹈團提供

logo

香港國際舞蹈藝術協會(Hong Kong International Dance Arts Association)是在香港成立的國際范圍內舞蹈藝術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是全球舞蹈藝術者自願結合組成的藝術團體聯盟,並在全球范圍內吸收及組建卓有成就的專家團隊。作為香港本土舞蹈協會,我們充分結合香港得天獨厚的國際交流優勢,積極傳播中國舞蹈文化,是中國流行舞者與國際流行舞者都認可的最佳交流平台。自協會成立以來,立足傳播中國舞蹈文化,積極吸收國際流行舞蹈元素,加強舞蹈特色文化交流,結合並發展具有中國特色流行舞蹈文化事業。

Email:hkidaa2019@gmail.com

微信公眾號

香港國際舞蹈藝術協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