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舞蹈家榮毅捷“回鄉”辦學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發布時間:2019-01-22
圖為榮毅捷近照。榮毅捷 提供
皮膚白皙、猜不出真實年齡的榮毅捷有兩個故鄉,一個故鄉是香港,另一個故鄉是內蒙古。
香港是其移居的故鄉,而她真正的故鄉則是內蒙古。作為舞蹈家,她現在的夢想是培養更多的民族舞人才,讓民族舞在世界大放異彩。
榮毅捷是忙人,采訪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辦有三所舞蹈學校,每到春節期間,她都要親自輔導弟子們參加當地電視台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
“電話無法接,微信不能及時回,是常態。”榮毅捷笑談,一旦進入舞蹈藝術世界,就什么都忘了。
創辦舞蹈學校,是榮毅捷多次摘取國際國內大獎後的一次回歸。如今她希望麾下弟子能在民族舞蹈方面持續傳承,她願意為此付出一切。
榮毅捷8歲就開始練習舞蹈,“練基本功時很苦,但一切都熬過去了。”榮毅捷說,“由於基本功無比紮實,她在14歲就考上了內蒙古藝術學院舞蹈系。”
圖為榮毅捷的學生在演出。榮毅捷 提供
榮毅捷是一個經曆豐富的人,內蒙古藝術學院畢業後,到部隊文工團,隨後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
榮毅捷與香港的緣分始於1992年,那一年她到香港講學,在講學和交流期間,她發現香港的現代舞和芭蕾舞比內地先進很多,但民族舞比較弱,而內蒙古的舞蹈藝術現狀恰恰與香港相反。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讓民族的變成世界的,需要在民族舞蹈中引進國際先進舞蹈藝術理念,借鑒現代舞和芭蕾等舞蹈創作方法。”榮毅捷說。為了把內蒙古的民族舞蹈推上國際舞台,為了讓自己的舞蹈藝術創作與表演更臻完美,她以特殊人才身份移居香港,成為香港永久居民,開始了艱苦打工的社會大學學藝生活和自己養活自己的演藝之路,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民族舞及芭蕾舞的創作、表演、教學等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績。此後她在香港注冊成立”榮毅捷國際舞蹈藝術研究中心”。
與國際接軌,是榮毅捷堅持的方向。1991年—1992年間,她多次應邀前往瑞士、匈牙利、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英國等十幾個國家訪問講學與巡回演出,被國外媒體贊譽為“華夏女傑,東方女神”。
1999年12月,榮毅捷的個人獨舞晚會《凝眸草原》在北京演出。中國舞蹈大師賈作光盛贊榮毅捷為中國舞壇的“梅香”和“印度濕婆”(即舞蹈女神)。
在舞蹈界名聲大噪之際,榮毅捷有了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她覺得自己是蒙古族,要想發展民族舞蹈還需要回故鄉。
2000年她回到家鄉創辦“榮毅捷舞蹈藝術學校”。
圖為榮毅捷的學生在演出。榮毅捷 提供
“我將香港學到的西式舞蹈與內蒙古蒙古族舞蹈雜糅起來,希望演繹出一種新的舞蹈語言、動作。”榮毅捷認為,自己在內蒙古的舞蹈教學一開始就立足於國際化。
經過18年的曆練,她的這種模式成功了,她麾下的弟子多次斬獲國際國內大獎,榮毅捷本人也獲得外界前所未有的關注。
榮毅捷回鄉辦學18年來,可謂碩果累累。目前在校學生每年達2000多人,擁有4000多平米校舍,其設施設備標准、教學質量在去內外同類院校中居於領先水平。因此,榮毅捷舞蹈學校成為北京舞蹈學院及其附屬中專、中央民族大學、內蒙古大學藝術大學及附屬中專、廣州市藝術學校和廣州芭蕾舞團等開設舞蹈專業院校和舞蹈團體的生源定點基地學校,以及相關20多所學校的合作辦學教學點。
榮毅捷舞蹈學校創辦以來,累計培養少兒舞蹈特長生2萬餘名,其中有100多人分別考入北京舞蹈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和中央民族大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藝術專業。
2004年7月,榮毅捷帶領22名弟子,赴澳大利亞參加“CSTD國際青少年舞蹈大賽”,在40多個國家3800名選手的2500個作品中激烈角逐,榮毅捷編創的蒙古族風格作品《頂碗舞》震撼了評委,征服了參賽選手,一舉奪得群舞類金獎冠軍。
2006年7月,榮毅捷帶領24名弟子再赴澳大利亞參加“CSTD國際青少年舞蹈大賽”,在高手雲集的國際大賽上,榮毅捷創作並由弟子表演的獨舞《頂碗舞》,群舞《蒙古鼓》和《筷子舞》勇奪三項金獎冠軍,為祖國為家鄉贏得了榮譽。由於榮毅捷在中國民族舞蹈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就,她被錄入了《世界傑出華人年鑒》,並獲“世界傑出華人證書”。
值得一提的是,榮毅捷及其弟子2006年的這次獲獎也在澳大利亞華人中間引起強烈反響,時任中國駐珀斯總領事館總領事的鍾子祺為榮毅捷舞蹈藝術學校題詞——“榮毅捷舞蹈藝術學校,國際舞蹈藝術使者的搖籃”;澳大利亞中華會館也贈予該校“文化先鋒舞藝超群”的榮譽牌匾。
圖為榮毅捷的學生在演出。榮毅捷 提供
1月22日,接受記者專訪的榮毅捷說,舞蹈無國界、藝術無國界,未來她的目標是“培養更多的民族舞人才,走向世界。”這句話,榮毅捷又重複了一次。
現任內蒙古自治區工商業聯合會常務委員,內蒙古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的榮毅捷,多年來為蒙港交流合作貢獻著自己的綿薄之力。為推動香港與內蒙古的經濟文化交流,她經常奔走在蒙港之間,凡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在香港舉辦大型經貿活動,她都積極參與其中,聯絡服務,盡心盡力。(完)
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